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雨中小说 > 其他类型 > 李老歪王大山重生道观,实现暴富从收山货开始小说全文免费阅读

李老歪王大山重生道观,实现暴富从收山货开始小说全文免费阅读

幼儿园大爷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林主任给到李红军一斤1块5毛钱,一共850斤鹿肉,总共卖了1275块钱。林主任又让李红军给王大山带话,有时间去林场场部找一下他,有话对王大山说。卖完猪肉,李红军又把鹿皮拉到了许建国家,许建国一张鹿皮给了150块钱,六张又卖了900块。等到东西都卖完了,李红军回家吃了一顿饭,又赶着骡车来到了道观。王大山和李红军把钱分了,这次因为李援朝没有进山,就没有分给他。李红军分了218块,剩下的都是王大山的,还有1957块。李红军觉得没有出力,不想要钱,但让王大山一眼就给瞪了回去。不是开玩笑,将军的眼神中天生就带着命令。分完了钱,王大山又想起了前院的鹿,这鹿是要养的,但现在的问题是,后山的地都不是自家的,就算是给李援朝建房子的地都不是自家的。虽然...

主角:李老歪王大山   更新:2025-03-29 18:43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李老歪王大山的其他类型小说《李老歪王大山重生道观,实现暴富从收山货开始小说全文免费阅读》,由网络作家“幼儿园大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林主任给到李红军一斤1块5毛钱,一共850斤鹿肉,总共卖了1275块钱。林主任又让李红军给王大山带话,有时间去林场场部找一下他,有话对王大山说。卖完猪肉,李红军又把鹿皮拉到了许建国家,许建国一张鹿皮给了150块钱,六张又卖了900块。等到东西都卖完了,李红军回家吃了一顿饭,又赶着骡车来到了道观。王大山和李红军把钱分了,这次因为李援朝没有进山,就没有分给他。李红军分了218块,剩下的都是王大山的,还有1957块。李红军觉得没有出力,不想要钱,但让王大山一眼就给瞪了回去。不是开玩笑,将军的眼神中天生就带着命令。分完了钱,王大山又想起了前院的鹿,这鹿是要养的,但现在的问题是,后山的地都不是自家的,就算是给李援朝建房子的地都不是自家的。虽然...

《李老歪王大山重生道观,实现暴富从收山货开始小说全文免费阅读》精彩片段


林主任给到李红军一斤1块5毛钱,一共850斤鹿肉,总共卖了1275块钱。

林主任又让李红军给王大山带话,有时间去林场场部找一下他,有话对王大山说。

卖完猪肉,李红军又把鹿皮拉到了许建国家,许建国一张鹿皮给了150块钱,六张又卖了900块。

等到东西都卖完了,李红军回家吃了一顿饭,又赶着骡车来到了道观。

王大山和李红军把钱分了,这次因为李援朝没有进山,就没有分给他。

李红军分了218块,剩下的都是王大山的,还有1957块。

李红军觉得没有出力,不想要钱,但让王大山一眼就给瞪了回去。

不是开玩笑,将军的眼神中天生就带着命令。

分完了钱,王大山又想起了前院的鹿,这鹿是要养的,但现在的问题是,后山的地都不是自家的,就算是给李援朝建房子的地都不是自家的。

虽然现在鼓励开荒,谁开荒了地就是谁家的,但山林不是,白龙沟的山林地大部分还是属于靠山屯子的。

得想办法把地都圈过来,不然以后扩建山庄再买地太不划算。

但怎么才能用最小的代价把地都圈过来,得好好的计划计划才行。

刚好林主任让王大山去找他,到时候再把林主任和刘主任聚到一块好好的请教一下才行。

接下来几天,王大山并未进山,也没有去公社找林主任。

反正林主任也不急,王大山也想等一等再找他。圈地的事情还要先问问靠山屯的老支书才行,看看需要什么样的章程。

这几天王大山没事就上后山李援朝的房子那看看工地,又跟李大抹子商量鹿圈在哪盖,盖成什么样的。回来之后就喂喂大花和四只小鹿,坐坐诊看看书,有时候还跟着爷爷他们一起去后山开开荒,日子过得好不惬意。

但王大山并没有停止思考,他将清风观与靠山屯的关系捋出了一条脉络:

清风观是属于靠山屯的,虽然清风观到靠山屯的距离有些远,但清风观确实是属于靠山屯的户籍编制,王正风和王大山的户口都在靠山屯。

但问题来了,靠山屯的耕地其实不少,靠山屯靠山屯,只是屯子背靠着山,但屯子前面临着关东平原,耕地并不少。

1962年,根据当年发布的《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》的规定,由生产大队或生产小组划出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,分配给社员家庭作为自留地,长期不变,用于开展家庭副业生产。

由于清风观处于山中,王正风一家主动放弃了耕地。一是距离较远,耕种起来比较麻烦,二也是王大山正值壮年,靠打猎坐诊也能维持生计。

村里只是将清风观的附近的一小片山林划给了王正风,用于开荒种些蔬菜。

但是1963年,林业部成立的国营林场总局,将林地全部划归林场所有,也就是这一年,大白山林场成立。

也就是说,从1963年开始,实际上王家道观的自留地已经就已经没了,从法理上来说,属于林场的了,村里人说得不算了。

真是一笔糊涂乱账。

该怎么办呢?

但王大山仔细想了想,也不是没有机会。

从1978年徽省小岗村那18名勇士偷偷的包干到户开始,对于农村土地,最高层实际上已经采取了放开的态度。


见大家都没意见,王大山又数了252块钱推到了李援朝面前,然后说道:“都拿着吧,这是你们应得那份,都别客气。”

李援朝此时心中已经被激动填满,眼神里却充满感激。

252块钱啊,他在机务段当铁路护路工,一个月才38块钱工资,现在一次性就赚了当时半年多的工资,让他怎么能不激动。

他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,一定要在王家道观里好好干,千万不能偷懒,好好的报答王家人。

见二人收起了钱,王大山又说道:“好了,援朝大哥,你去后山帮我爷爷开荒去吧,顺便看看泥瓦匠看的怎么样了,他们看完了就让他来找我。

红军,你要没事干也去跟我爷开荒去,我今天要坐堂看病,不能陪你。中午都回来吃饭。”

“好嘞,我这就去王爷爷那。”不等李援朝说话,李红军抢先说道。

李红军是觉得分了那么多钱,有些不太好意思,想多干点活。

李援朝没说话,只是朝王大山点了点头,就招呼李红军一块走了。

王大山见他们都走了,取出了一本清初程省的《测字秘牒》开始看了起来。

正看着入迷,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:“有人吗?清尘道长在吗?”

王大山赶忙出来查看情况。

只见一名中年男人,大约45岁左右,生的白白净净,梳着一个大背头,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衣,下身穿着一条藏青色的卡其布裤子,脚上一双半新的三节头皮鞋,脸上带着一副黑框的玳瑁眼镜,一副标准的干部打扮。

但此刻,这人面带焦虑,面色中带着一丝丝的忧愁。

王大山看来人面相不凡,不像屯子里的乡民,有些狐疑的问道:“请问您找谁?呃,里边请。”

说着,就将来人引到了诊室中。

“我想找清尘道长。”中年男人看到是一个半大的少年,略有些迟疑。随即看到王大山束着的头发,又像有一些释然。

“噢,你找我爷爷?那你是来看病的?我爷爷今天不在,你要是看病就只能我来帮你看了。”

“我不看病。”中年人说道。

“不看病?那你是?”王大山好奇的问道。

中年人有些犹豫,好半天才低声说道:“我找清尘道长,是想占卜问卦。不知道能不能请清尘道长一见?”

王大山有点懵了,这人不是来看病的,这人是来......呃,算命的?

好一会儿,王大山才反应过来。

“我们家道观不算命,只看病。这位同志,您请回吧。我们这里不搞封建迷信。”王大山悠悠的说道。

“小道长,先别忙着拒绝,你听我说。”

中年人有些焦急,又说道:“我听说清尘道长在丧礼上随手一卦,便算出了棺钉钉不进棺材的原因,这占卜的功夫着实是厉害。十里八乡的乡民都看到了,个个都说清尘道长是得道高人,活神仙似的人物。

如今我遇到一点难事,想请道长卜上一卦,为我指点迷津,求一个心理安慰罢了。无论卦象好坏,事成之后,必有重谢。

今日此事,也决不让第三个人知道,还请小道长替我请出清尘道长,算卦与否,我自会向道长请求。”

中年人礼下与人,连说话都变得文邹邹的。

此时王大山心里犹如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而过,什么情况?这才几天时间,丧礼上发生的事情就已经传遍了整个红旗公社?要是被人举报一个宣传封建迷信,那可就扯淡了,不被拉去游街示众,也得去学习班待上几天。


王大山心情极度兴奋,挖到一株五品叶人参的喜悦不是一般高兴的事情可以比拟的。

兴奋的原因不单单是挖到了五品叶人参,更是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抬出了一株人参,而且还是单独一人抬出来的。

两世为人,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,王大山都并没有真正的进山打过猎,更没有独立的抬过参。

爷爷毕竟年岁大了。1912年生人的爷爷在王大山出生的时候就已经53岁了。

53岁,作为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东北猎人来说,这个年龄已经没有足够的体力支撑王正风进山打猎。

更何况在王大山2岁多的时候,他母亲就被家里安排人带回了京城,从此杳无音信。

王正风又当爹又当妈还得当正儿八经的爷爷,根本也没有时间进山打猎上山放参,更别提带着还是小娃娃的王大山进山了。

所以,15岁之前的王大山赶山放参的经验几乎没有。

如今好了,王大山既能打猎,又能完整的抬出一株五品叶的人参,这充分说明了王大山的赶山技能是没有问题的,这也给了王大山更多的自信。

他现在坚信,他一定能够凭借赶山的手艺赚到足够的钱,让爷俩过上富足的生活。

回到道观,王大山依旧兴奋,他把抬出的人参拿给王正风看。

“爷,你看,我今天抬出一株五品叶,怎么样,不错吧?”

“这是你自己抬出来的?”王正风惊奇的接过人参,仔细的看着。

“那是当然,我昨天发现的,今天才把它抬出来。爷,您不知道,废了老鼻子劲儿了。”王大山洋洋得意的说道。

王正风仔细的检查着人参,没有一丝一毫的损伤。“嗯,不错不错,这根人参能卖个好价钱。”说完看着王大山,面上带着笑,眼里满是欣慰。

“爷,这根参我想拿去卖了,换了钱一是买把56半,以后好方便上山打猎,再去买几只好狗,就能打一些大畜生了。到时候,咱家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。”

“行,这事儿你做主。”

说罢又打量了一眼王大山:“大山啊,你长大了,爷看你又会打猎又会抬参,还能挣钱,爷心里高兴。爷对不起你,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,往后啊,这个家你来当,你说什么做什么爷爷都支持。”说完,用袖口擦了擦湿润的眼角。

“我呀,想在咱们观后面山坡上再开几亩地,种点药材,趁我还能干得动,做一些药丸,也能卖一些钱。”王正风又说道。

王大山想了想,在王大山的计划里,以后也是要进行药材种植的,再说家里老祖宗留下了那么多祛病的药方和养生的丹方,他都是想做出来的,再注册一个中医药品牌,既可以造福百姓,又就能赚到大量的钱财,何乐不为呢。

想到此处,便也没有反对,只是说道:

“爷,您干归干,但不能累着,悠着点来,累坏了身子可不划算。现在我也能赚钱养家了,您就当成个爱好,想干就干,不想干就歇着,没事念念经,修修道。您这么大年纪了,也该享享清福了。”

“好,好,好,都听你的。”王正风的脸上写满了欣慰。忽然想起了什么,对王大山说:“你跟我来。”说罢,带着王大山向凌霄殿正堂走去。

王大山跟着王正风来到正堂,王正风先是招呼王大山一起跪在蒲团上向三清祖师磕了三个响头,然后又让王大山跟他一起把中间那尊上清灵宝天尊像挪开了一些,接着又在座下撬开了一块青砖,从里面拿出一个木头盒子,然后再把灵宝天尊法相复位。

这个木头盒子一看就不是凡品,虽然落满了灰尘,依稀能看出是紫檀的材质。盒子上的花纹繁琐,四角有云纹缠绕,中间一个大大的双鱼图纹,四周阳刻着八仙图。充满了古朴和神秘气息。

王正风找了块抹布,仔细地擦了擦盒子,在盒子上一番摸索,盒子啪的一声打开了。从里面取出了一块羊皮卷来。

王大山一看,这是啥?难道祖上真的传下来修仙的秘籍?还是历代先祖搜罗的宝贝绘制的藏宝图?想到此处,王大山兴奋了。

还没兴奋完,王正风开口了:

“咱们王家祖上自嘉靖40年从北京城来到这白山黑水之地,建立了清风观,只因祖宗算出了必是此处先民取代大明入主中原。

王家祖上在此立观之后,并不传道,只以医术救人。一为避世,二来也是行善积德。但行医收入微薄,王家祖宗只得靠狩猎采药为生。这张羊皮卷,记录了从顺治到民国时期王家先祖发现的六品叶以上的人参。

王家先祖认为,人参乃天地精华,药中珍宝,尤其是六品叶以上的人参,已产生了参灵,非万不得已,不能采摘。因此,王家药方入药,多用五品叶以下的人参,除非为了吊气续命,否则绝不用六品叶以上的野参。

除此之外,王家先祖还有一重用意:不论给后世儿孙留下什么,哪怕万贯家财,都有可能被不肖子孙败光,即便不被败光,也或被当权之人觊觎。在野外留下人参,万一子孙后代遭受横祸,破家荡财之时,也能够用这些人参东山再起。

但如今已是新朝,以前的规矩也已经过时了,王家如今人丁单薄,只剩你我,还讲什么祖宗规矩?不如挖出来改善改善生活,也是对上天恩赐的感谢。

这张羊皮卷上记载的参窝,时间太过久远,有些已经被王家先祖挖了出来治病救人,有些肯定被别的赶山人抬了出去,你可以去看看。都在深山老林里面,也不容易被人发现。”

王大山一听大喜。

此时此刻,什么修仙秘法,什么藏宝图志,皆已被他抛出了九霄云外。

再说了,建国以后,不许成精。哪还有什么神仙精怪?就算有神仙,可能也已经吃了枪子儿。更别说藏宝图了,但凡从地下挖出来的宝贝,都是国家的,你敢私藏一点,轻则没收坐牢,重则无期枪毙。

还是这参窝子图好,只要是找到了,既能卖个好价钱,又没有一点隐患。想到此处,王大山不由的感慨老祖宗太有先见之明,人生智慧简直如瀚海云天,无穷深远。

王正风把羊皮卷连同盒子一起递给了王大山,王大山仔细的看了,只见图上画着一座座山脉,写着一个个地名。

每一处参窝都有详细的说明,什么时候发现的,有几颗人参,都是几品叶的。参窝处有什么参照物,每一处参窝如何过去,路上有什么标志性的参照物等等,十分的详尽。

于是,他郑重的收好了这份羊皮卷,然后说到:“爷爷放心,我一定妥善保管,一定不会让别人知道,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去抬参。”

王正风点点头,又道:“没枪之前不要抬参,深山老林太过危险,没有防身利器,有些地方神仙也难以到达。”

说罢,拍了拍王大山的肩膀道:“进山一定要小心!好了,你去吧,我去给你做饭去。”

王正风去做饭,王大山便回了屋子,掏出了羊皮卷仔细的看着。

羊皮卷一共记述了20多个参窝子,其中年份最长的一株是1颗八品叶的老参,剩下的有6颗七品叶,17颗六品叶。

发财了,这要是全部抬出来,王正风立刻就能成为中医药行业中的首富。试问,哪一个中医药世家有这样的家底?

当然,这些参窝子也不会全都存在,肯定也有一些被别人采去了或者被动物给吃了。

但即便只能抬出一半的人参,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。

要知道啊,八品叶人参,那就是500年的人参,七品叶也到了300年了,六品叶最低也是100年起步,敢问现在谁能拿出一颗七品叶的人参?就是同仁堂,也不可能有。

王大山认真的记着羊皮卷上的内容,一定要牢牢的记在脑子里,不能有丝毫的遗忘,以后这个就是王大山安身立命的本钱,有这个东西,他就算家都败光了也什么都不怕了。

正看着呢,忽然听到院外有敲门声。

王大山好奇的走过去开门,这个时间来道观,莫非是来看病的?

王大山打开院门,只见一个面色憔悴,须发凌乱的汉子站在门外,这汉子大约有20来岁,可现在看起来就像30多了。

汉子看见王大山之后,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。一边磕头一边说道:“王小神医,谢谢你跟道长救了俺老娘,俺给你磕头啦。”说完,就呜呜的哭了起来。王大山不知所以,赶忙要将人扶起。

此时,王正风听到声音也从厨房出来,一看之下便心中了然,原来是李老歪的儿子。

王正风忙与王大山一起将他拽起,然后安慰他道:“人死不能复生,逝者已逝,生者如斯,不要过度悲伤,李老歪在天上也不愿意看到你如此模样。”

李老歪的儿子还是忍不住抽泣道:“道长,我这次来,除了要感谢您和王小神医外,还有一事相求......”然后就断断续续的说出了他的意思。


爷俩回到道观,正好到了晚饭时间。王大山上午为了救王正风,急急忙忙的也没有吃午饭,此时已经是饿的前胸贴后背了。

锅里还有中午没吃的4个菜窝窝头,一小碟咸菜疙瘩,不够爷俩吃的。爷俩赶忙洗手做饭。

王大山先是到后院的外屋地儿(厨房)的米缸里看看,就见两个大缸里分别装着小半缸包米馇子和高粱面,再看其他地方,就啥也没有了。厨房的角落里还堆着几个地蛋(土豆)和几个地瓜。

看来爷俩的日子不好过。王正风年纪大了,也没有了进山打猎的体力,顶多也就是在道观附近的山上下几个套子,靠天吃饭,收获实在是难以言喻。

再加上老爷子给人看病又不收诊费,乡里乡亲的,最多收俩药钱,着实赚不了多少钱。王大山又是一个半大的小子,正长身体,敞开了吃不说一个顶仨,起码也得一个顶两个半。

“看来以后我得出去打猎了,这个家没了我得挨饿啊!”王大山小声的嘀咕着,心里还有点兴奋。

思索片刻,王大山有了主意。

先是从包米馇子缸里舀了半勺大馇子,搁锅里加了两瓢子水,在灶里生了火,熬上一大锅的大碴子粥。

又把煎饼铛子搬到院子,架到后院墙角的的青砖灶上,点上火。随后又去舀了两大瓢高粱面,倒进陶盆里,再添了半瓢水和成稀糊状,端到院里。

在饼铛子上刷上一点豆油,用大勺子蒯了一勺倒到煎饼铛子上,再用筢子把高粱糊糊摊匀,片刻之后,一张淡黄色的高粱面煎饼就摊好了。

用锅铲把煎饼边缘铲一铲,轻轻揭下,放到旁边提前准备好的盖帘上。

王大山一连摊20多张煎饼,把陶盆里的高粱面糊糊都用完了。此时王正风也在厨房灶台上炒好了一盆土豆丝。

爷俩把四方桌搬到院儿里,又把煎饼,窝窝头,土豆丝,咸菜疙瘩条和菜园子里刚拔的大葱洗净端上桌,一人盛了一碗大碴粥开始吃了起来。

虽然这具年轻的身体常吃这粗茶淡饭,可王大山重生回来的灵魂真是好久没有尝过家乡的味道,今天又忙活了一天,实在是饿了。

他把煎饼卷上土豆丝和大葱,就着咸菜,一口煎饼一口大碴子粥,吃的实在香甜。唏哩呼噜的喝了三大碗大碴子粥,吃了6张煎饼和俩窝窝头。然后放下碗筷,舒服的打了个饱嗝。

二人吃完了饭,收拾好碗筷,天已经擦黑了。道观里没有电,电线还没有拉过来,油灯又太暗,干啥也都不太方便,让王大山真是怀念上辈子的科技发展。

今天爷俩也算受到了一些惊吓,血糊啦叽的场面爷俩在战场上虽然见得多了,但也并不是让人那么舒服。不是万不得已,谁愿意杀人?二人只能早早的洗漱上床睡觉,慢慢的消化心中的膈应。

躺在床上的王大山思索着明天进山打些什么猎物。

大型动物肯定是不行的。道观里没有枪,打不了大畜生。以前倒是有一把枪,那是一把春田步枪,美国佬在20年代制造的,经过了快60年,早就已经不能用了,跟废铁没啥区别。

看来,得想办法弄把枪了,最好是半自动的。要不然碰见熊瞎子,东北虎,东北豹,大炮卵子这些大型食肉动物,就只有跑的份。

有人说,你不是特种兵吗?用弓箭还不能打猎了?

列位看官,千万不要迷信特种兵,特种兵也是人不是神仙,也会受伤也会流血也会死。弓箭不是枪,射程有限,受外部环境影响太大,50米外要想射中移动靶太难了。

试想,面对一只豹子,50米内要是一击不中,豹子能在2秒内跑到你的面前,尖利的爪子能把你撕碎,然后?就没有然后了。如果运气好,全村人还能吃一顿席,如果运气不好,你就只能让野兽吃席了。

没有枪,就只能猎一些小型动物。好在刚才看了看,有一把猎弓,十几支箭,还有一个弹弓。可以打一些野鸡松鼠之类的小动物。刚好松鼠的皮毛可以去公社换钱,虽然这个年代松鼠的皮毛不太值钱,但只要找对了买家,还是要比卖给供销社贵得多。

想着这些,王大山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。

一夜无话,到了第二天拂晓。生物钟让王大山准时醒来。翻身下床,穿好衣服,扎好混元髻。

没错,各位衣食父母,您没看错。

年轻的王大山是束发的,这也是道士的一种传承。

虽然清风观是正一道,王家人也是火居道士(火居道人即在家修行的道士),清尘道人王正风依旧要求王大山必须保持道家的传统,束发。

而王正风在王大山10岁的时候就给王大山行了度牒传度之礼(度牒为和尚与道士的身份证明,自北宋开始。传度可以理解为师傅把弟子引入道门的仪式),自王大山10岁起,他就已经是一名被道门认可的道士了。

但王大山并没有道号,因为清风观门规,弟子成年方赐下道号。

来到院中,见王正风正在修炼八段锦。王大山赶紧下场,站桩起手,一套五灵形意拳出手,虎虎生风,把形意拳中的劈、钻、崩、炮、横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
一套拳打完,王大山已是微微见汗。但并未歇息,又在腿上绑上沙袋,开始提气纵身。一口气跳跃了100次,浑身已是大汗淋漓。

此时天已微亮,爷孙二人练完拳脚,来到凌霄殿正堂的蒲团坐下,开始做早课。王正风敲响铜钟,诵经声起。先开始诵《清静经》,然后是《心印经》,接着《消灾护命经》,最后是《禳灾告厄经》。

四部道经全部吟诵完毕,天已大亮。

爷俩洗漱完毕,简单的吃过早饭,王大山对王正风说到:“爷爷,咱家米粮不多了,我进趟山里,打点野味,到供销社换点粮食。”

王正风原本有些担心,只因王大山之前从未独自进山打过猎,即便套着些兔子山鸡,也不过是在道观附近,并未走远。

可王正风想着昨天王大山杀死悍匪老二的身手,又看到他那跃跃欲试的眼神,还是不忍心的点了点头。只是说道:“别要走远了,早点回来。打不打得着猎物没有关系,要注意安全。”

“嗯呐,您老就放心吧!”说完,就去准备进山的装备了。

王大山先背起了猎弓,又把箭篓挂在了腰间,把弹弓插在腰带上,背上一个筐子,里面装了火柴食盐水壶兽夹绳子等等,再拿了一把柴刀和一把侵刀就出发了。

顺着道观后面的白龙溪向山上走,在白龙溪里捡了几十颗直径1厘米大小的鹅卵石,用来当弹弓子儿。

走了个把小时,来到一处阴凉的山谷,叫做二道沟子。这处山谷灌木丛生,夏天最是得野猪喜欢,因此经常有野猪出没。

王大山停下来看了看地上的痕迹,有野猪走过,便在几处痕迹处下了几个夹子,之后没有停留,又向前走去。

再翻过两座山头,有一处红松林,全是树龄超过百年的大树,松鼠就喜欢在那里的树洞做窝,应该会有不小的收获。

正想着,忽然听到咕咕咕咕的叫声,一只野鸡从不远处飞过,停在一棵灌木旁,距离王大山不到20米。王大山赶紧取下腰间弹弓,装上小石子,瞄准,拉满,啪的一声,野鸡扑腾一声仰倒在地。

王大山走过去,野鸡还在抽搐着扑棱翅膀,一把扭断野鸡的脖子,放入筐中。这也算是一个开门红了。

继续前行,没多久就到了那片红松林。王大山放慢脚步,小心翼翼,不想惊动林中的松鼠。

嗬,这松鼠还真是多啊。

可千万不要小看松鼠,松鼠是十分机警的动物,只要看到人和其他动物就会逃窜,要么躲进树洞,要么跑的远远的,不让其他动物发现它的巢穴。

松鼠是非常喜欢储存食物的动物,通常情况下,松鼠都会在巢穴里都堆满了食物,包括松子,山核桃,栗子等等。

一个松鼠的树洞里,食物的储存最多能达到上百斤,十分的了不得。对于松鼠来说,只有满仓的食物才有安全感。

作为一种啮齿类动物,它的天敌虽然种类不少,但大部分并不容易捕捉到松鼠。松鼠行动敏捷,还是蛇类的天敌,所以,松鼠其实并不好捕猎。

但这一切对于王大山来说,并没有什么难度。

不吹不黑的说,弹弓到了他的手上,30米的距离,静止靶可以百发百中。

所以,王大山悄悄的躲在一丛灌木的背后,举着弹弓,寻找着红松上的松鼠的踪迹,只要露头,就是一发石子儿。

这片红松林的松鼠着实不少,不到2个小时,王大山背篓里已经装了20多只松鼠,全是一击毙命,王大山十分得意。

原本还想掏两个松鼠窝子,但没拿袋子,想想也就算了。

今天的任务基本完成,20多只松鼠,都是个头比较大的家伙,要是找到合适的买家,能卖将近60块钱。王大山也不停留,往回走去。

走到下夹子的地方,看看没有什么动静,也不去管它,等过两天再来收。

想了想,顺着原路,又来到了白龙溪一处瀑布下的水潭旁。水潭不大,但肉眼就能看到几尾鲶鱼。

王大山用侵刀削了一根木棍,对准水里的鲶鱼,一枪下去,一条鲶鱼甩着鱼尾就被提了上来,足有2斤多重。又是一枪,又一尾被提了上来,也有一斤多。三斤多重的鲶鱼,爷孙俩吃一顿足够了。

长白山溪流里的野生鲶鱼没有土腥味,用茄子炖了,那滋味不是一般的美,想想哈喇子就能忍不住流下来。

饶是王大山上辈子国宴都吃过的人,想起长白山野生鲶鱼炖茄子,也不由自主的吞咽口水。

继续往道观走,走到离家还剩半小时脚程的时候,王大山停下,用简易的工具做了几个套子,明天抽时间过来收一收,肯定短不了肉吃。没办法,这年轻的身体太想吃肉了。

不再耽搁,王大山快步走回道观。还未走到山门,就见王正风站在门口,正焦急的四处张望。看到王大山,不由的松了一口气。

还得是爷爷疼我。王大山心中涌出了浓浓的感动。

“回来啦?没遇见啥大畜生吧?”王正风上下打量了一下王大山问道。

“放心吧,爷,啥事没有。今天收获可不老少。”王大山说着就把竹筐放了下来,给王正风看看今天的收获。

“爷,我今天猎了26只松鼠,1只山鸡,还插了两尾鲶鱼,咱一会儿做鲶鱼炖茄子吃,吃完饭我再去公社把松鼠卖了换点粮食回来。”

“好好好,我这就给你做,你等着。”说着王正风提着竹筐往后院走去。

这顿饭吃的格外满足,长白山野生鲶鱼炖茄子,辣椒炒野山鸡。

王大山感觉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饭菜也莫过于此。甜不甜家乡水,美不美故乡人。还得是老家的味道才最能让人感到幸福。

吃完了饭,王大山和王正风两人将今天猎到的松鼠剥皮开膛,皮肉分开,又放进竹筐里,王大山就背着下山去公社了。


然后王大山将死掉的7头梅花鹿拖到了一起,开膛放血,又用松枝盖住,牵着四只小鹿就回道观了。

回到道观也才下午3点多,四只小鹿也被牵回了后院,小鹿们看见大花吓得瑟瑟发抖,来自豹子血脉的压制。

但王大山还是把它们牵到大花旁,对着大花说道:“大花,你不许咬它们知道不知道?以后他们也是我们一家人了。”

大花闻了闻四只小鹿,又晃了晃尾巴。

王大山还是怕大花兽性大发,又把四只小鹿牵到了前院,拴到了红松树下。

现在没有功夫管他们,又赶紧去后山找爷爷,让爷爷去靠山屯叫人搬运猎物。

来到后山坡见到了王正风,说明了情况,又对爷爷说道:“爷,这次你跟乡民们说,肉就不给他们了,凡是来帮忙的乡民,一人给2块钱。”

王正风答应一声匆匆忙忙的走了。

王大山把李援朝和李红军都叫回了家,趁还有时间,又熬了一锅,还在粥里加了些麦乳精,然后对李援朝说道:

“援朝哥,这次去山林搬运猎物,你就别去了,你在家看着锅,等锅里的粥熟了,你就喂给前院的四只小鹿。

咱们把小鹿给养起来,让小鹿下崽,等养的多了,以后就卖鹿茸鹿肉还有鹿血酒。

你让李大抹子在后山脚下再盖一座鹿圈,盖成暖房形式的,到冬天就不会冻死了。人手不够就让它加人手,让他们放心,钱不会短了他的。”

“成,我知道了。”李援朝点头应道。

过了一会儿,王正风就把靠山屯的青壮都带了过来。

靠山屯是距离清风观最近的屯子,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。严格说起来,清风观在行政划分上也是属于靠山屯子的,王正风和王大山都算是靠山屯的村民。

王大山打量着众人,又是上次的人,很好,大家配合默契,出发。

这次速度很快,只用了6个多小时,王大山就带着青壮们将7只梅花鹿和一头野猪都搬回了道观。

王大山也没有食言,让李红军数出了40块钱付给了领头的乡民,让他们自己分了。

青壮们看王大山已经给了钱,就都下山回屯子去了,一边走还一边羡慕王大山的运气。

谁能一个人一次打7只梅花鹿和1头野猪呢?肯当是王大山的运气好。

并没有人觉得王大山打猎厉害,都是年轻人,我们还比你大,谁能比谁差?

对,一定是王大山的运气好。

王大山和李红军晚上从山上回来,随便对付了一口,又点灯熬蜡的把鹿皮剥完,已经到了凌晨2点,赶紧洗漱睡觉了。

李红军也没回去,跟王大山一个床上睡了,准备等明天把梅花鹿拉到林场卖了。

第二天一早,王大山准时起来练拳早课,吃完早饭就又去睡回笼觉了。但李红军一觉睡到上午9点才起床。

起床后,李红军拉着6只梅花鹿去了公社,找到了林主任。

至于为什么是6只,因为王大山留了一只,准备做成鹿肉干自己留着吃。

林主任看到梅花鹿欣喜若狂,主要是这年头,想吃点肉太难了,食堂里也不能总是清汤寡水的。

昨天7月1号组织生日,场部只给组织内部人员发了猪肉,那些没有加入组织的人是没有吃到肉的。食堂里的肉也不多,根本就不够吃的。今天王大山又送来了一车鹿肉,怎么能不让林主任高兴。

相关小说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为您推荐